丁原看中张辽,不是因为他文采好,而是因为他"勇力过人"。
在边塞,武力就是话语权,丁原直接任命张辽为从事,让他带兵。这个任命有点意思,从事本来是文职,负责处理公文,可丁原让张辽"带兵往赴京都",明显是把他当武将用。
公元189年八月,局势突变,汉灵帝死了,大将军何进开始清洗宦官。
何进给各州郡下令,让他们派兵进京助阵,丁原接到命令,派张辽先去拜见何进,自己随后带主力进京。
张辽这次进京,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
何进很欣赏这个年轻的并州武将,直接任命他为大将军府署兵曹掾吏。然后又派张辽去河北募兵。张辽办事利索,很快募得千余人。
可等张辽带着新兵回到洛阳,局势已经完全变了。
乱世抉择,转投董卓集团
公元189年9月,何进死了。
宦官张让等人设计把何进骗进宫里,一刀砍死,消息传出,何进的部将们愤怒了,冲进宫里见宦官就杀。混乱中,董卓带着西凉军进了京。
董卓进京的时机把握得太精准了。
何进死后,朝中无主,董卓以"救驾"为名,迅速控制了皇帝和朝廷。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废掉汉少帝刘辩,立陈留王刘协为帝。
丁原坚决反对。
董卓在温明园召集百官,宣布废立决定时,丁原"愤而离席"。第二天,丁原"引军城外搦战",要和董卓决一死战。
董卓很清楚,硬碰硬打不过丁原,丁原手下有吕布、张辽、张杨这些猛将,正面交战胜负难料,他选择了分化瓦解。
董卓的目标是吕布。吕布是丁原的主簿,深受信任,重要的是,吕布有野心。董卓派人找到吕布开出条件,官职、金银、美女,应有尽有。
吕布动心了。
公元189年9月28日夜里,吕布趁丁原不备,一刀结果了这个提拔自己的"义父"。第二天,他提着丁原的人头去见董卓,被任命为骑都尉。
张辽当时不在洛阳,他带着新招募的士兵正在返回的路上。等他赶到,丁原已经死了,吕布已经投靠了董卓。
张辽面临选择,是为丁原报仇,还是跟着大部队投靠董卓?
他选择了"兵归董卓",这个决定看起来很无奈,实际上很理智。丁原已死,部队溃散,张辽一个小小的从事,能翻起什么浪花?
张辽看清了形势,董卓控制了皇帝,掌握了朝廷,拥有最强的军队,在这种情况下,识时务者为俊杰。
董卓很快证明了张辽选择的正确性,他迁都长安,自立为太师,权倾天下。吕布成了他的义子,张辽也得到重用,被任命为骑都尉。
可好景不长。
依附吕布,征战徐州
公元192年4月,董卓死了。
司徒王允和吕布联手,在北掖门外刺杀了这个权倾一时的西凉军阀,董卓的死法很惨,被点天灯烧了好几天。
董卓一死,他的部将们立刻分裂。李傕、郭汜等人在贾诩建议下,攻打长安,要为董卓报仇,吕布抵挡不住,被迫出逃。
张辽又一次面临选择。
这次他选择跟着吕布。因为李傕、郭汜这些人都是董卓的心腹,而张辽只是半路投靠的。留下来不会有好果子吃,跟着吕布还有一线生机。
吕布的逃亡之路并不顺利。
他先投靠袁绍,袁绍嫌他反复无常,不敢收留。然后投靠张杨,张杨收留了他,可地盘太小,容不下吕布的野心。
公元194年,吕布看到机会来了。曹操的老巢兖州空虚,陈宫等人邀请吕布入主兖州,吕布立刻行动,很快占领了大半个兖州。
这是吕布人生的高光时刻。
他和曹操在兖州鏖战两年,互有胜负,张辽作为吕布的重要将领,参与了这些战斗。吕布曾经把曹操打得只剩一万多士兵,几乎全军覆没。
可惜天灾帮了曹操,兖州发生蝗灾,双方都没粮食了,只能罢兵。曹操趁机调整,重新发起攻击,吕布抵挡不住,被迫放弃兖州,转投徐州。
在徐州,吕布的日子过得还算舒服,他击败了刘备,占领了整个徐州。张辽也得到重用,被任命为鲁相,那年他才28岁。
28岁当郡守,在汉代算是很年轻的。
可吕布这个人有个致命弱点,没有政治头脑。他在徐州的统治很不稳定,先是和刘备反目,后来又和袁术结盟。这些错误决定,最终把他推向了绝路。
公元198年,曹操和刘备联手攻打下邳,吕布被围困三个月,部下反叛,最终被俘。
12月,吕布在白门楼被处死。
张辽的第三个主公又死了。
归顺曹操,威震合肥,病逝扬州
吕布死后,张辽率领残部投降曹操。
曹操对张辽的印象很好,这个并州猛将作战勇敢,指挥有方,他不像吕布那样反复无常,曹操当即任命张辽为中郎将,赐爵关内侯。
从此,张辽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主公。
曹操用人有一套,他不计较张辽的过往,只看重他的能力。张辽也没有辜负曹操的信任,在随后的征战中屡建奇功。
公元200年,官渡之战爆发,张辽和关羽一起担任先锋,在白马击败袁军,斩杀颜良。这一战,张辽第一次在大战场上展现了自己的实力。
公元201年,张辽随夏侯渊围攻昌豨,围了几个月,粮食快没了,部将们建议撤军。张辽却敏锐地观察到,昌豨最近总是盯着自己看,而且城中箭矢越来越少。
张辽断定昌豨想投降。
他主动上山拜访昌豨,晓以利害,昌豨果然投降。曹操知道后,责备张辽说:"这不是大将应该做的事。"
张辽回答:"凭着明公的威信,我既然奉旨前往,昌豨必不敢加害。"
公元207年,曹操北征乌桓。这是一次冒险的军事行动,连张辽都劝阻过,可既然决定了,张辽就全力以赴。
白狼山一战,张辽一举成名。
乌桓军队战斗力很强,曹操一时难以决断。张辽主动请战,曹操把自己的指挥旗交给他,让他担任前锋。张辽不负众望,冲锋陷阵,亲手斩杀了乌桓单于蹋顿。
这一战彻底解决了北方边患,张辽也因此声名大噪。
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,曹操战略收缩,开始经营合肥等重要据点。张辽被任命为合肥守将,和李典、乐进一起防守这个战略要地。
合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这里是曹魏和东吴的前沿阵地,一旦失守,江淮地区就会落入孙权手中。曹操对合肥防务极为重视,专门给守将们留下了一份密函,上面写着"贼至乃发"。
公元215年,孙权果然来了。
他趁曹操远征汉中,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,张辽打开曹操的密函,上面写着:"若孙权至者,张、李将军出战;乐将军守,护军勿得与战。"
其他将领都觉得这个命令不可思议。
敌众我寡,主动出击不是找死吗?只有张辽理解了曹操的用意。
他对众人说:"公远征在外,比救至,彼破我必矣。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,折其盛势,以安众心,然后可守也。"
第二天天刚亮,张辽率领八百精兵冲出城门,他身先士卒,直冲孙权中军。这一冲,冲出了三国史上最经典的以少胜多战例。
张辽杀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,连斩数将,一直冲到孙权的帅旗下,孙权大惊失色,急忙登上高冢自守。吴军将领徐盛赶来救援,被张辽打伤,连手中长矛都丢了。
这一战从早上打到中午,张辽来回冲杀数次,竟然没有一个吴军能拦住他,孙权被彻底打懵了,只能远远地看着张辽逞威。
吴军围攻合肥十几天,一无所获,只能撤军,张辽趁机追击,在逍遥津再次重创吴军。孙权险些被俘,多亏了凌统、甘宁等人拼死保护,才得以脱身。
这一战后,张辽威震江东。
史书记载:"江南人人害怕,闻张辽大名,小儿也不敢夜啼。"这就是著名的"张辽止啼"典故的由来。
曹丕即位后,对张辽更加器重,他亲自接见张辽,听他讲述破吴的经过,感叹道:"此亦古之召虎也。"曹丕还为张辽建造房屋,为他母亲修建殿室。
公元221年,张辽在雍丘驻守时患病,曹丕派侍中刘晔带太医前去诊治,虎贲卫士络绎不绝地传递病情,连孙权都对张辽的病情极为关注。
公元222年,孙权再次叛乱,曹丕派张辽乘船前往海陵,与曹休会合。孙权得知消息,告诫部将:"张辽虽病,不可当也,慎之!"
即使病重,张辽依然让敌人胆寒。
这一年,张辽和诸将击败了孙权的部将吕范,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胜利,不久,张辽病情加重,在江都去世,时年54岁。
曹丕得知张辽去世的消息,非常悲伤,谥其为"刚侯"。
张辽的一生,见证了东汉末年的风云变幻。
他从一个边塞小吏,成长为威震天下的名将,他在乱世中保持了自己的品格。每次换主,都不是背叛,而是形势所迫;每次投靠新主,都全力以赴,忠诚不二。
这种在变化中保持本心的能力,正是张辽能够在三国群雄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参考资料:
《三国志·魏书十七·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》- 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标准版本
《后汉书·董卓列传》- 记录东汉末年政治军事变迁的权威史料
人民网《三国名将张辽的历史贡献与军事成就》专题报道